最有「酵」的美味氣泡飲! 3大天然發酵康普茶功效、康普茶推薦喝法 你不可不知
Share
「健康風潮在疫情下重新定義,人們追求更加『純粹』的健康。」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,人們在日常飲食更加追求全方位的保養。近年來,在各大質感咖啡廳、餐館與生機超市間,悄悄地出現了一種低糖、無酒精,卻讓人沈醉的發酵飲品—「康普茶」(Kombucha)。這風靡歐美、席捲亞洲的酸甜氣泡飲,也正在台灣掀起一波新健康飲品革命。
「康普茶」身為全球成長最快的機能飲料之一,到底有什麼魔力?又該怎麼喝最好呢?以下為你整理康普茶成分、關鍵功效與原理,並分享給你康普茶推薦喝法!
康普茶成分?沒有秘密:紅茶菌 SCOBY、糖、茶、水
市面上充斥康普茶的各種傳聞,標榜康普茶功效包山包海,能夠 減脂、 抗氧化、降血壓甚至治百病,然而事實上康普茶並不是神秘仙丹,它最重要的關鍵功效,是幫助身體回到平衡狀態。
一瓶實在的康普茶,它的成分其實非常單純。由紅茶、綠茶或烏龍茶為基底製作茶湯,添加蔗糖後再放入紅茶菌,即可進行發酵,製作出富含益生菌與有機酸的康普茶。其中較特別的材料為紅茶菌 (英文名SCOBY, 全名: 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& Yeast),它是一團由酵⺟菌、乳酸菌、醋酸菌等組成的活性共生菌,在發酵過程中以糖作為主要養分,產出二氧化碳、微量酒精和醋酸等物質,這也是讓天然康普茶帶有微酸口感與迷人氣泡的魔法。
以Kai Kombucha的康普茶為例,其融合了台灣茶文化與北美釀製工法,以台灣寶島在地小農種植的紅烏龍茶為基底,加入有機蔗糖及進口優質紅茶菌母 (Scoby),以手工小批精釀,創造出帶有芬芳茶香與酸甜風味的康普茶飲。
3大發酵康普茶功效?沒有捷徑:從基本功開始的健康之旅
「你照顧好腸道,腸道也會照顧好你。」英國遺傳流行病學教授Tim Spector近日受訪於衛報時說道。「腸道」就像我們的第二大腦,由數百萬神經元所組成的腸神經系統,除了盡忠職守地執行複雜的消化過程,更奇特的是住在腸道中的好壞細菌群,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會產生重要影響。保持腸道菌叢平衡不僅是消化吸收的根本,更牽動著免疫力、新陳代謝以及情緒。而「康普茶」透過提供瓶中有益元素,協助腸道打造讓益生菌生長的環境,讓我們維持身心健康。以下為飲用康普茶的3大好處:
1. 康普茶幫助消化
現代人不良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壓力影響了腸胃的運作,引發胃脹氣、腸躁症、便秘等症狀。經發酵而成的康普茶含多元益生菌與益生質,能幫助身體調整細菌叢生態,而多種有機酸、醋酸與酶有益飯前促進食慾、飯後排便順暢,讓我們擁有不卡卡的生活!
2. 增強體力、調節生理機能
人體約有70%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,這裡就像是保護身體的前線部隊,盡責地抵抗伴隨食物入口的病原菌,發酵康普茶的有機酸與益源質能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,讓身體有力氣各司其職,是維持健康的得力助手!
3. 低糖低卡、解渴不解嗨
想喝清涼解渴的飲料但是怕胖怕熱量?康普茶相較於市面上手搖飲、汽水、啤酒低熱量與糖分,加上發酵飲的營養價值,是負擔較輕的健康飲品選擇。另外許多精釀康普茶(如Kai康普茶)特別選用天然食材,酸甜風味來自有機蔗糖與發酵產生的有機酸,搭配新鮮水果或者各式香草,少了精製糖與人工香料,多了大自然的豐富滋味。
發酵康普茶副作用?平時康普茶怎麼喝?
健康美味又百搭的康普茶適合各種飲用時機,從純飲、佐餐到入菜,多元的風味使它能自然融入日常三餐,基本上什麼時候喝都可以。不過,就和飲用任何發酵飲品一樣,請斟酌每次喝的份量,並留心觀察身體的反應與感受。基本上,康普茶並不是任何人的禁忌飲品,不過若是有特殊身體狀況的族群,如懷孕、哺乳婦女、嬰兒、免疫功能低下、糖尿病患者等,建議在飲用前諮詢家庭醫生。
另外也需要特別注意康普茶的品質,自釀的康普茶若沒有顧好發酵環境,成品可能會有真菌污染的風險,儲存時也需避免陽光直射或者發酵過度。如果沒有把握,不妨選擇專業釀造廠的康普茶,不僅更安全口味也豐富。
🛒 立即選購Kai康普茶:
延伸閱讀:
>>更了解精釀康普茶: Kai Kombucha的釀造過程
聲明: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食物,康普茶也不是萬能的,成分將因發酵液、時間、溫度等釀造過程的些微差異每個階段而變化,切勿冒然使用它來治療任何疾病。如有特殊需求與顧慮,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。
參考資料:
-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:How Will Consumer Markets Evolve After Coronavirus?
- Guardian: Unlocking the ‘gut microbiome’ – and its massive significance to our health
- Pasteur Institute: Gut microbiota plays a role in brain function and mood regulation